老旧小区中,不少业主处于爱与痛的边缘,爱的是蜂窝配资,不少老旧小区地段不错,出门就是菜市场、走路五分钟就是学校,老邻居住的都不远,价格还便宜。痛的是,老房子服役时间久了,自然有各种问题。
老房子的 “硬伤” 也摆在眼前。
北京朝阳区有个80年代的老小区,住在这里的王阿姨最有体会:“夏天漏雨,冬天漏风,上个月我家天花板掉了块墙皮,差点砸到孙子。” 她好几次想把房子卖了,可一想到 “住了三十年,出门买根葱都能跟邻居聊半小时”,又舍不得。
新政策来了:这三类房子,可能要拆迁。
王阿姨不知道的是,她纠结的 “卖还是留”,正被一项新政策悄悄改变。
2024 年 10 月,住建部等四大部门联合开会,宣布启动新一轮 “拆迁礼包”,首批 35 个城市推行货币化安置。简单说就是拆迁时直接给钱,让居民自己买房。一个月后,这个政策扩大到 300 个城市。
紧接着,各地开始行动:郑州公布了 2025 年的征地计划,惠济区、金水区的几个老旧小区在列;诸暨计划拆掉主城区 80 万平米的老房子;广州、梅州也发布了拆迁公告,涉及交通建设和生态保护。
“这不是随便拆的。” 做了十年拆迁评估的周师傅告诉我,“现在拆迁有明确标准,不是所有老房子都能‘中奖’。”
根据深圳、广州的经验蜂窝配资,这三类房子最可能被列入拆迁名单,大家可以关注一下:
第一类是房龄超 20 年的预制板楼房。
周师傅前年参与过一个老小区的评估,1986 年建的预制板楼,楼上走路楼下听得一清二楚,阳台连接处的钢筋都锈成了渣。“这种房子抗震性差,时间长了容易漏水、掉墙皮,住建部早就说要加快淘汰。”
北京的 “筒子楼” 就是典型代表,当年为了赶工期,用预制板拼起来的墙体没什么承重能力。去年有栋楼的外墙砖突然脱落,幸好没砸到人,后来整栋楼都被要求腾空检测。住在这里的老人说:“早就盼着拆了,住得提心吊胆。”
第二类是重点规划区的危旧房。
上海黄浦区的一些里弄房屋,挤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,旁边就是外滩和金融城,可房子本身歪歪扭扭,连消防车都开不进去。“城市要发展,总不能让老破小占着黄金地段。” 周师傅解释,“拆了建商场、公园或者高端写字楼,能带动整个区域升值。”
广州黄埔科学城就是例子,2023 年为了扩建园区,拆了沿线的老旧村屋,补偿标准达到 3.6 万元 / 平。有位业主拿到补偿款后,在郊区买了套大别墅,还余下不少钱养老,“做梦都没想到老房子这么值钱”。
第三类是影响重大工程的住宅。
杭州亚运会前,凤起东路沿线的几个小区全拆了。“建地铁、修体育馆、扩学校,这些都是公共利益需要,法律规定可以征收房屋。” 周师傅说,这种拆迁往往速度快、补偿合理,“毕竟耽误了工程进度,谁也担不起责任。”
去年郑州修地铁 6 号线,拆了沿线的两栋老楼。业主赵先生算了笔账:拆迁款比市场价高 15%,还能优先选地铁口的回迁房,“比自己卖划算多了,还不用操心找买家”。
老旧小区改造,不是所有房子都只翻新。
有的房子可能会拆。比如预制板房太旧的,挡着地铁或者学校扩建的。这样既保住了老城区的味儿,手里有房的也可能有机会赚点。
手里有老房子的,别跟风卖,也别抱着不动。做好三件事,心里有数。
先查政策。上当地住建局官网,找 “城市更新” 那块。像北京业主那样,输小区名字,看看在不在棚改名单里。去年朝阳区有家人,没看公示就低价卖了房。三个月后拆迁公告贴出来,新业主白赚不少钱。
再盯规划。市政规划馆的图、发改委的大项目表,里面有门道。上海虹桥商务区旁边的老住户,就是盯着片区要扩建,提前半年知道要拆迁。
最后等评估。房龄超 25 年的预制板房,核心地段的危旧楼,拆迁可能性大。花几千块请人来看看房子结构,出个报告。谈判时拿着报告,腰杆硬。拆迁补偿要看房子实际情况,摸清底细才不吃亏。哪天拆迁下来,房屋装修情况、家电情况都会纳入计算规则,一定要摸清楚家底。
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