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势策略
8月12日晚间,中国恒大集团(03333.HK)公告称,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已决定取消其上市地位。这个曾登顶全球房企市值榜首的巨头黯然离场,不仅标志着一个房地产时代的落幕,更折射出行业深层变革的迫切性。
从2021年爆发流动性危机到如今以退市收尾,这场持续四年的风波留下的教训与启示,将深刻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向。
从千亿市值到退市边缘:恒大的十年沉浮录
中国恒大的退市轨迹,堪称一部浓缩的房企兴衰史。
2009年11月5日,许家印手持香槟杯站在港交所二楼大厅,随着钟声响起,中国恒大以HK03333为代码正式登陆港股,收盘价4.7港元较招股价大涨34.3%,市值超700亿港元,成为当时香港上市的最大内地民营房企。同日,许家印便超越创始人王传福,登上福布斯中国内地首富榜单。
上市后,恒大靠着高杠杆模式一路狂飙:2016年将上市公司名称从\"恒大地产\"变更为\"中国恒大集团\",多元化蓝图覆盖房地产、金融、互联网、文旅、健康、农牧等热门赛道;2017年10月股价攀上历史巅峰,4000亿港元市值使其成为全球房企王座,许家印以2900亿元身家首次登顶胡润百富榜,还喊出\"到2020年底实现总资产3万亿元,年销售规模8000亿元\"的目标;2020年合约销售额达7232亿元,超额完成年度目标。
转折始于2021年的流动性危机,股价从14港元暴跌至不足2港元。2022年3月22日,中国恒大、恒大物业和恒大汽车因延期刊发2021年年报集体停牌。2023年8月停牌500天后短暂复牌,却成\"回光返照\",股价一泻千里。2024年1月29日,香港高等法院正式颁布清盘令,恒大再次停牌,安迈顾问有限公司的Edward Simon Middleton、黄咏诗成为共同清盘人,开启摘牌倒计时。至2024年1月停牌时,股价仅0.16港元,总市值约21.52亿港元(约合人民币19.7亿元)。
2025年8月12日,联交所终因恒大18个月未能满足复牌指引,决定将其摘牌。股份最后上市日期为8月22日,8月25日起正式取消上市地位,而恒大明确表示无意申请复核。从盛大敲锣到黯然离场,不过15年时间。
易居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指出:恒大此前销售额的快速增长,是基于规模的持续扩张,这种业绩的增长,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负债、高杠杆来实现。“这种增长模式在市场上升期,企业会吃到不少红利,然而一旦市场出现调整,其内部风险控制不足的问题,也将暴露出来。”
退市冲击波:房地产市场的四重连锁反应
信心崩塌:从购房者到金融机构的集体观望
恒大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在蔓延。克而瑞数据显示,其全国在建项目周边的楼盘,到访量平均下降35%,期房购买意愿指数创下五年来新低。金融机构更是收紧了\"钱袋子\":央行数据显示,房地产企业新增贷款同比减少28%,债券发行规模缩水40%,多家银行还把房企授信审批权限收回到了总行。
格局洗牌:央国企主导与中小房企出清加速
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态势越来越明显。中指研究院统计,今年上半年央国企拿地金额占比达到68%,比2020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。与之相对的是,过去两年已有17家上市房企退市,未上市的中小房企破产数量同比激增72%,行业资源正加速向财务稳健的头部企业集中。
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:中国恒大取消上市地位牛势策略,是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缩影,其影响超过企业自身,涉及多个层面。“中长期而言,这一事件将倒逼行业出清、优化资源配置,并有望推动政策从‘救项目’向‘促转型’升级。”
保交楼困局:30万套住房背后的民生考题
截至目前,恒大还有30万套房屋没交付,涉及超百万购房家庭。尽管资产处置时会优先保障小业主权益,但2.47万亿元的总负债像个巨大的漩涡,其中3163.91亿元到期债务和2055.37亿元逾期商票,都成了保交楼路上的拦路虎。据某东部省份住建部门透露,辖区内恒大项目的复工率只有42%,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38个百分点。
更严峻的是,清盘人介入后,恒大境外债务重组仍无明显进展。清盘人黄咏诗曾坦言,尽管已从公司资产获取少量价值回收,但公司流动资金及内部资源仍然有限,在缺乏重大新投资的情况下,尚未觅得能促成满足复牌指引的重组方案。
国际资本撤退:中资房企境外融资渠道收窄
恒大退市让境外投资者更不敢轻易出手了。彭博社数据显示,中资房企美元债平均收益率涨到了25.6%,比2021年上升14个百分点,近期新发美元债的认购倍数还不到1.2倍。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指出,国际资本对中国房企的配置比例已降到0.8%,创下十年新低。
坠落根源:高杠杆模式的三重致命伤
规模崇拜:从5000亿到2.5万亿负债的疯狂扩张
恒大2015-2021年的负债扩张堪称激进:负债规模从5000亿飙升到2.5万亿,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在85%以上。在三四线城市布局的600多个项目中,有38%位于人口净流出区域,市场下行时这些项目成了滞销库存,资金回笼周期从18个月拉长到42个月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许家印的扩张野心远超房地产领域。足球场上,广州恒大淘宝队曾横扫亚洲;超市货架上,恒大冰泉试图改写饮用水格局;文旅、健康、农牧等领域都插满恒大旗帜。这种跨领域狂飙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链压力,最终在流动性危机中全面崩塌。
财务造假:5641亿虚增收入的信任透支
证监会查明,恒大在2019-2020年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方式虚增收入超过5641亿元,相当于同期披露营收的35%。这一行为不仅招来监管处罚,更彻底摧毁了投资者信心——消息曝光后,恒大债券价格单日暴跌52%,机构持股比例从32%降到了5%。
财务造假的后果正在司法层面显现。2025年3月,恒大清盘人起诉创始人许家印、前妻丁玉梅、前行政总裁夏海钧等7名被告,指控其在批准2018至2020年年度财务报表及2019至2021年中期财务报表时涉嫌违反责任。香港高等法院已裁定冻结上述人士全球范围内共600亿港元(约550亿元人民币)资产,并要求其遵循披露资产令。
战略滞后:错过行业转型的关键窗口期
在\"房住不炒\"政策不断深化的时期,恒大没能及时调整发展策略:改善型产品占比不足20%,低于行业平均35%的水平;绿色建筑认证项目只占12%,智能化家居布局比同行慢了2-3年,在品质竞争中渐渐落在了后面。
此外牛势策略,其资本运作也接连受挫。2016年谋划借壳深深房A\"回A\",一年内引入三轮战投共1300亿元,最终却折戟沉沙,战略投资在2020年转为普通股,并在2023年引发仲裁风波,许家印本人也因此成为被执行人。
行业重构:后恒大时代的四大发展趋势
风险出清常态化:退市将成劣质企业标配
一位熟悉香港上市规则的业内专家介绍:根据香港《上市规则》中“快速除牌”机制规定,若主板公司的证券连续停牌18个月,香港联交所可取消有关公司的上市地位。上市公司须在停牌后18个月内满足复牌指引要求,方可向香港联交所申请恢复股票交易。中国恒大自2024年1月29日被香港高等法院颁令清盘起停牌,复牌期限已于2025年7月28日届满,由于无法满足复牌指引要求的条件,最终被除牌无可避免。
在港交所18个月强制退市规则下,目前还有23家停牌房企面临退市风险。监管层明确表示\"不再为违法违规企业托底\",预计未来两年会有30家以上出险房企退出资本市场,行业净化速度将加快。
政策转向:从救项目到促转型的重心迁移
住建部已明确提出\"好房子\"建设标准,REITs试点范围扩大到保障性租赁住房。政策工具箱已从传统的信贷支持,转向推动智能建造、绿色建筑等新赛道,上半年房企在转型业务上的投资同比增长45%。
模式迭代:从高杠杆扩张到现金流为王
头部房企已集体转向稳健经营:万科把净负债率控制在50%以下,保利发展的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为正。\"低负债、强回款、重运营\"成了新的生存法则,上半年百强房企的平均负债率比2021年下降18个百分点。
格局重塑:央国企主导+优质民企补充的新生态
目前央国企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占比已达58%,不过龙湖、滨江等优质民企通过债务重组站稳了脚跟。这种\"国家队\"与\"实力派\"并存的格局,正在形成更可持续的行业生态。
生存指南:投资者与从业者的应对策略
投资者三维评估框架
债务健康度:重点看现金短债比(需大于1)、净负债率(控制在80%以下)、融资成本(优先选利率低于5%的企业)
区域布局:聚焦人口净流入的一二线城市(这些区域项目占比超70%的企业更稳健)
产品竞争力:把改善型产品占比、绿色建筑认证项目等指标纳入投资决策
从业者转型三大方向
能力升级:掌握智能建造技术(如BIM应用、装配式建筑)、提升社区运营能力(让增值服务占比提升到20%以上)
赛道切换:布局城市更新(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)、养老地产(需求每年增长30%)等细分领域
风险管控:建立项目动态监测体系(提前3个月预警现金流风险)、优化债务结构模型(保持长短债比1:2)
恒大退市不是终点,而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告别野蛮生长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分水岭。这场阵痛过后,更健康的发展模式、更合理的行业结构、更优质的产品服务,将重新定义\"居住\"的价值。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,读懂这场变革背后的逻辑,才能在重构中抓住新机遇。
本文来源:综合自网络
监制:张倩
编辑:李南
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