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库页岛的前世今生翻翻配资,写满了地缘的贪婪与强权的悍然。明明是中国的地,俄罗斯和日本却从不承认。
你要问为什么?他们当然知道原因,只是嘴上不能说。因为只要承认,那就是承认他们抢过。
图片翻翻配资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翻翻配资
库页岛是谁的?档案上盖着清朝的章库页岛属于中国,这不是“主观感受”,而是档案里白纸黑字写着的。公元前2世纪,《山海经》就记载库页岛为“毛民之国”,位于黑龙江口外的海上大岛。
再往后,《淮南子》《晋书》《新唐书》陆续补上记载,把地理、民族、气候特征全标清楚。文献上说,那地方的人“身上多毛”,住在海中洲岛上,和黑龙江、乌苏里江口一带的描述严丝合缝。
从唐朝开始,中央政权不光知道库页岛在哪儿,还真的管起来了。贞观五年(公元631年),黑水靺鞨首次入贡唐朝,唐政府在其统辖区域设立地方机构,库页岛便被纳入中央管理范畴。
清代更是设立“黑龙江将军”,辖区内明确包括库页岛,并称之为“黑龙屿”“库页”“库叶”等。历代中央政权对其行使行政、军事、民事治理,从未间断。也就是说,从历史文献、政区划分到地名音译,这座岛从来不是“无主之地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俄国真正染指库页岛,是在19世纪后半段。1860年,《中俄北京条约》签署,沙俄趁中国内忧外患,迫使清廷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,库页岛就在其中。这份条约是在英法联军攻陷圆明园之后签署的,谈判桌上的清朝,已经毫无谈判筹码。
沙俄在拿到条约后迅速行动,在库页岛设点驻兵、划区设市,大量移民迁入,开始语言、制度、教育、地图全盘“去中国化”。他们称这叫“开发”,但其实就是殖民。就像现代企业合并换LOGO一样,把人赶走,换上俄文名牌,强行改编历史记忆。
当时中国没有在任何国际会议上放弃对库页岛的主权,只是被迫在条约上签了字。没有经过平等协商,没有民意基础,沙俄拿的是“强权合法化”的剧本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后来苏联历史学者干脆提出:“整个萨哈林岛是我们最先发现、最先定居、最先探险、最先合并的,所以它属于俄国。”但这番话在历史资料面前站不住脚。
他们清楚中国早就发现、管辖、驻兵、设州,他们只是后来者。可既然已经吞了地,就必须把历史剪裁成对自己有利的样子。
事情到这还没完。俄国之后,日本也来了。这场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的戏码,从19世纪演到了20世纪,一直没歇过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条约怎么签的?日本手上没有地,还想拿地换地日本对库页岛的兴趣,不是近代才有的事。早在1635年,松前藩家臣就开始巡岛,1679年在久春古丹设“番屋”,与阿依努人做起了生意。但那个时候,日本根本没实际控制,只是来探探路、做点小买卖。
等到了19世纪中叶,日本开始挤进国际政治圈。1855年,日本和俄国签了《日俄友好条约》,把千岛群岛的国界定在择捉岛与得抚岛之间,但对库页岛避而不谈。这是外交上的“暧昧条款”,因为两国都还没吃下这块地,只能先挂空档。
1867年,双方又签署《日俄库页岛临时条规》,同意将库页岛“共同管理”。这个“共管”本质上就是:谁有力气谁说了算。日本人知道自己打不过沙俄,只好用这种方式“暂时插旗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但这种胶着状态没维持几年。1873年,日本发生明治六年政变,国内动荡。又发生库页岛函泊港纵火事件,日方措手不及。在这种压力下,日本政府决定放弃库页岛。
1875年,日本与沙俄签下《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》,把库页岛“让”给俄国,换回全部千岛群岛的控制权。按日本的说法,这是“平等交换”,但事实上他们拿出的,是一块他们从未真正控制的土地。
换句话说,日本签这个条约的时候,库页岛不在手里;而他们想拿回的千岛群岛,却是“有主有民有军”的现实存在。这是用虚拟地,换现实地。这种操作,被后来的日本称为“战略成功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为了让自己在道义上站得住,日本开始从文化上“造证”。他们将库页岛命名为“桦太”,称其为“北虾夷地”,编写开发史、渔业史、地名图志,试图建立一种“我们本来就来得早”的印象。
日本的地图变了,教科书改了,档案改了。清朝在这片土地上的存在,被一笔勾销。他们刻意回避1785年幕府派山口铁五郎调查后承认“北部属于清朝”的事实,也不提日本当时无力设政的现实。
这种历史剪辑法,不是无知,是有意为之。日本人很清楚,一旦承认库页岛属于清朝,他们当年的“交换条约”就失效,名不正言不顺,国际法上站不住脚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所以,日本现在不提清朝,不提割让,不提共管,只说“从来是日本的桦太”。这种说法虽然站不住,但他们就是要反复说,说到大家都以为是真的。
库页岛资源丰富,石油开采权都能签出个“利权合同”时间进入20世纪,日俄围绕库页岛又掐上了。1905年,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胜出,迫使俄国签下《朴次茅斯和约》,割让库页岛南部(北纬50度以南)给日本。
岛上开始出现大批日侨、移民、兵站。南北库页岛从此分家。
但不出40年,情况又变了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俄国十月革命爆发,苏维埃政权初立,日本借口“保护侨民”出兵远东。1920年,在庙街(尼古拉耶夫斯克)爆发激战,日本驻军惨败,随后苏联强硬逼签《日苏利权合同》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合同规定,日本可在“北库页岛”进行石油、煤炭等资源的独家勘探和开采。名义上是合作,实质上是利益妥协。苏联为了避免多线作战,只能暂时妥协。
日苏两国在库页岛的对峙,从外交桌延伸到矿井下,背后拼的是军力、经济、石油开采技术,前台看似和平,实则暗战不断。
二战爆发后,日本调整策略,“北守南进”,主动放弃远东,撤出北库页岛。苏联乘机反攻,1945年对日宣战,派兵登陆南库页岛,一周内收复全岛,日本在这片土地上彻底败退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苏联随后将库页岛并入远东联邦区,成立萨哈林州,全面控制石油、天然气、森林资源。对外则强调“萨哈林自古属俄”,在外交场合始终拒绝承认曾有清朝或日本存在。
至今,俄罗斯宪法中将库页岛与南千岛群岛一并写入“国家不可分割领土”,完全堵死谈判口子。而日本也从不提清朝,只强调自己在库页岛的“历史活动”,只说1905年后的“开发贡献”。
两国嘴上不提中国,但心里清楚得很:只要承认清朝的主权痕迹,就等于承认曾经侵占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他们不是不知道谁是原主,而是怕别人也知道。
参考资料:库页岛问题上日本与俄国的交涉研究(1868-1875).黑龙江大学.2025.02.16
日苏“北库页岛利权”之争.南开学报.2002.01.07
库页岛在历史上的归属问题.历史研究.2011.04.29
日俄对库页岛的争夺.东北史地.2008.06.26
库页岛之地理发现与近代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.历史教学问题.2020.01.08翻翻配资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